第六十九章 书局

加入书签


    “将军,北洋准了,不过回信让咱再等等,要往紫禁城报告。”

    呼良朋和叶向高在船煤所码头上等着,听到旗军报告相视一笑,微微颔首。

    师引昌跟他的学生们已经回去了,呼良朋最后也没给学生们讲关于蒸汽船的事,因此呼良朋觉得这样讲下去也没什么意思,有道是百闻不如一见,看着老教授那股充满求知欲还带着点怯意的劲头,让他觉得必须带孩子们上船看看。

    蒸汽船不是其他兵船,哪怕是六甲舰,本质上船里是没有什么秘密的,天下各地的船跟它们都大同小异一个样,唯独蒸汽船,凝聚着帝国最尖端的科技,比民用火德星君功率大得多不说,构造也先进好几代。

    当然这个一代与一代之间差别并没那么大,无非是火绳枪与燧发枪之间的区别,它更省人手、效率更高、安全性更好。

    最主要的还是皇帝下过诏令,所有接触蒸汽船的军民都必须保密。

    就像万历对徐光启说的那样,蒸汽船是他的、船煤所也是他的。

    这东西是皇帝的商业机密。

    电报从淮安府传向天津很快,中间唯一耽误时间的难点依然是黄河。

    黄河上唯一的桥梁在西北兰州,那有一条季节性浮桥名为镇远,每年春季搭起、冬季结冰前拆除;历史上黄河上则有好几座桥,最早能追溯至昭公元年,秦公子咸奔晋,其车千乘,造舟于河,所造的便是历史上最早的浮桥——蒲津桥。

    而后至秦昭襄王五十年,又对这座浮桥进行修缮;待唐玄宗时代,改木桩为铁牛、易筰索为铁链,倾国力对蒲津桥进行大规模改建,使这座桥延续一千余年,直至元末为战火焚毁。

    黄河上还有大阳桥,三门峡市古有大阳关,贞观十一年造浮桥,在北宋初年被黄河水冲毁3.

    孟津渡则有座孟津桥,是晋武帝泰始十年,西晋大将杜预出征顺手建的,宋元之代黄河改道,孟津南北摆荡,浮桥也不复存在。

    如今只有朱元璋委派卫国公邓愈修建、宋国公冯胜取名的镇远桥还存在。

    除了那边,其他所有地方想要渡河都得摆渡。

    人们也都已经习惯了摆渡,也没谁觉得这有什么不对。

    除了万历。

    但凡过了黄河的电报,他就得多等半天,这哪儿行啊。

    呼良朋的电报送到紫禁城万历就准了,不但准了这个,还让他押送完这趟物资再回去的时候,沿途各地的万历新建小学都讲一讲,这些孩子是帝国的未来。

    不过眼下,万历打算在黄河上学着祖宗的样子,修个桥。

    这事落到了刑部。

    为什么是刑部?

    因为有关河的事,万历朝首推潘季驯,从嘉靖四十四年到如今三次治黄河、淮河、运河,已有十余年深厚经验,是朝中首屈一指的治河专家。

    要修河桥,也要用他。

    不过潘季驯并不建议修桥,黄河水浊,要修桥一定是在河南、山东一带,这些地方河水冲击力大,河沙也多,修桥不但容易被冲毁、还会使河底砂堆淤积,引发更大的洪灾。

    他建议皇帝如果是要为通电报,就在河里打下百十根铁柱,用它们支撑电线挂在河面之上,这是最省时省力也省钱的做法。

    而且有了这个,以后修建浮桥也更为容易。

    但皇帝对这个不太满意,他连浮桥都不太想修,只想修一座永固大桥。

    不永固,怎么跑青龙军列?

    可要想修永固大桥,就得把中上游的沙挖出来。

    工程量就不一样了。

    不管皇帝想的什么,呼良朋心里最担心的事算是解决了,收到回信第一时间联系了淮安府的教授师引昌,让他集合所有对新船感兴趣的小娃儿到淮安船煤所,足足花了两天时间分批次上船、下甲板,给他们普及新船知识。

    不论呼良朋还是叶向高,其实这次讲课不单单对淮安府的学子们产生深远影响,他们自己也对皇帝的新建学堂有了更多认识……这帮小娃娃,以后了不得的。

    几岁的小孩子,懂得比十几岁的人都多,识字、识数、能跑、能跳、老师随便说一声他们自己就把队列排起来,明显都受过军事训练。……
    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本站网站:www.kuaishuku.net